关税战还没过满月,沃尔玛举白旗,亚马逊硬刚特朗普,特朗普破防
-
特朗普的“对等关税”政策推行不到一个月,美国零售业已现裂痕。沃尔玛——这个年销售额超5000亿美元的巨头,突然向中国供应商发出“恢复供货”的紧急通知,并承诺自行承担145%的关税成本。这一举动看似妥协,实则暴露了美国供应链的致命软肋:离开中国制造,美国连货架都填不满。
数据显示,美国超市货架空置率已飙升至30%,玩具、服装等商品断供风险加剧,而越南和印度仅能替代15%的中国产能。沃尔玛首席财务官坦言,美国销售商品的三分之一依赖全球进口,其中中国和墨西哥是“最重要的生命线”。当关税成本转嫁至美国消费者,一串9.9美元的中国LED灯串最终售价高达28.5美元,底层民众的购买力被直接榨干。这种“自残式”的贸易政策,本质是政客与资本的利益博弈,而普通人成了代价。
与沃尔玛的妥协不同,亚马逊选择了一条更锋利的道路——在商品页面直接标注“特朗普关税成本占比”。这一招不仅让消费者看清了政策推高物价的真相,更将白宫推入舆论漩涡。白宫新闻秘书痛斥这是“敌对的政治行为”,但亚马逊的动机很现实:平台上千种商品因关税涨价29%,商户倒闭潮已迫在眉睫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,美国关税政策的结构性漏洞。价值800美元以下的包裹可免税,这为Temu等中国直购平台创造了“拆单避税”的空间,而亚马逊却因大宗进口关税陷入劣势。当中国电商的同款商品即便加上145%关税仍比美国本土便宜时,消费者用脚投票已成定局。亚马逊的“硬刚”,既是自救,也是对政策荒诞性的无声控诉。
大企业尚有腾挪余地,而美国小企业主正在经历一场“慢性死亡”。贝丝·贝妮克的两个集装箱滞留中国港口,20万美元的额外关税直接判了她生意的死刑。若将生产转回美国,产品售价需翻倍至80美元,“但谁会买一个80美元的硅胶餐垫?”她哭诉道。类似的故事在加州仓库里同样上演,电商卖家达斯蒂·肯尼的婴儿用品因成本暴涨三倍,被迫考虑关停生意。
这些个体悲剧背后,是政客们鼓吹“制造业回流”的虚伪。越南工厂效率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,印度节庆商品产能仅能满足沃尔玛15%的需求,而美国本土3D打印玩具的合格率低至37%。所谓“供应链多元化”,不过是资本与权力合谋的空中楼阁。
沃尔玛的“倒戈”绝非偶然。其CEO警告特朗普:若两周内无法恢复供货,59%摇摆州选民将因物价飙升转向反对阵营。数据印证了这一威胁——美国4月CPI涨幅达9.8%,其中43%由关税成本贡献,低收入家庭首当其冲。当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的口号撞上民众的餐桌,政治叙事便显得苍白无力。
特朗普的破防,本质是权力逻辑的崩塌。他试图用关税维护美元霸权,却低估了中国供应链的韧性。中国对东盟出口额在2024年增长12%,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和RCEP构建了多元贸易网络,而美国企业却偷偷将中国货“藏”在加拿大仓库,静待政策转向。这场博弈中,资本用脚投票的速度远比政治宣言更快。
沃尔玛的“白旗”和亚马逊的“反叛”,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的铁律:供应链是经济的地缘政治,而效率才是终极话语权。当中国制造以规模效应和技术代差筑起壁垒时,任何关税壁垒都成了“搬石砸脚”的闹剧。一串宁波生产的文具,从离岸价9美元到美国货架28.5美元的旅程,写满了政策的荒诞与民生的残酷。
未来的贸易战,或许不再是大国间的正面冲撞,而是供应链的隐形博弈。中国企业已开始用FOB报价将关税成本甩给美方,或用跨境电商直连消费者,绕过传统中间商。而美国零售巨头的“加拿大囤货策略”,不过是全球化韧性的一次注脚——资本永远会找到裂缝中的生存之道。
这场关税战的结局早已注定:当民众为生计发愁、企业为生存挣扎时,政治口号终将让位于经济规律。特朗普的“破防”,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朵浪花。
